中国志留系特列奇阶下红层含鱼化石的剖面(山显任供图)
近年来,随着盔甲鱼分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生物地层对比的意义也逐渐突出。目前,我国学者已经初步建立起志留纪鱼类生物地层对比序列,其中,三个各具特色的鱼类化石组合——温塘组合、茅山组合和扬子组合,分别产自志留系下红层、上红层和罗德洛统红层之中,为三套浅海红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
论文第一作者山显任介绍,本次发表的研究成果,主要对近年来发现的最为关键的两个志留纪含鱼层位——江西九江地区的清水组和安徽宁国地区的唐家坞组进行了报道,并对中国志留纪5个下红层沉积区的鱼类化石及其组合进行了总结及对比分析,不仅丰富了温塘组合的生物多样性、扩大了该组合在扬子地区的古地理分布,而且为多个特列奇期早期的海相红层之间的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化石证据。通过一系列早期鱼类化石材料的新发现和长江下游地区下红层的广泛识别,本项研究对下红层中的温塘组合进行了补充和修订。温塘组合的进一步深化研究为我国长江流域志留系下红层的对比提供了最直接的化石证据,并能为解决志留系浅水海相红层的时代问题提供可靠的古鱼类化石实证。
古生物化石证据在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盔甲鱼是一类营底栖滤食性生活的鱼类,主要生活环境为靠近古陆边缘的浅海地带,根据现有化石记录,特列奇期早期的鱼类化石总体上沿华夏古陆和滇黔古陆的北缘分布,进一步印证了在4.38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我国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曾是一片广阔的海洋——扬子海。
古鱼类化石解释塔里木盆地来源
研究显示,早在4.38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以我国长江流域为主的华南板块曾是一片广阔的海洋,被称为扬子海。该海域又被进一步分为上、下扬子海,两者通过一狭长的水道相连。今天远在四千公里之外的塔里木盆地也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与我国的华南板块相连,因此两地的古鱼类面貌非常相似。
塔里木盆地为什么从赤道附近跑到了四千公里之外的西部边陲?目前尚无统一看法。根据古生物化石材料的研究并结合古地磁学、地层学和古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最新的观点是:塔里木-华南联合板块是在志留纪晚期的罗德洛世开始分开的,并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联合板块解体的主要原因可能由于羌塘-昌都陆块从南向北带着巨大的能量冲过来,把联合板块撞开。联合板块解体之后,塔里木板块按顺时针方向缓慢向西北方向漂移,大约在晚二叠世时才到达现在的位置,华南板块则向东平移滑动了约800公里。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俯冲,塔里木板块是否还要向北漂移,尚待求证。
编辑 匡峰
志留纪时期,中国的华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均沉积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浅海相红层,主要是一套以紫红色间夹黄、灰绿色为主的细碎屑岩。红层沉积主要形成于近岸浅水地带,古陆的存在是红层形成最重要的古地理背景条件。河流携带的大量含赤铁矿的细碎屑物堆积在近岸海底上,如果当时恰好处在海平面下降的海退阶段,海水则会呈现强氧化状态,在成岩过程中非常有利于赤铁矿在沉积物中的保存,最终形成标志性的海相红层,很容易在野外进行鉴定和识别。
目前,科学家已识别出三套分别距今4.38亿年、4.35亿年和4.25亿年的浅海红层,根据各自所处的地层位置分别被称为下红层、上红层和罗德洛统红层。这些以碎屑岩为主的浅海红层中大多缺失笔石、牙形类等志留纪标准化石,导致不同学者在一些地区红层的划分对比和时代问题上分歧很大,至今仍未达成共识,亟待其他门类化石来确定红层的时代归属和进行广泛的区域地层对比。
盔甲鱼类头甲均扁平,缺少成对的偶鳍,表明其游泳能力较弱,扩散、迁移的能力有限,宽广的陆地和宽阔的海洋均成为其扩散、迁移的障碍,因此盔甲鱼类具有重要的古地理意义。新疆柯坪-巴楚地区志留纪特列奇期早期的浅海红层中同样产有丰富的盔甲鱼类,该鱼群面貌与同时期华南地区尤其是浙江长兴、安徽巢湖一带的鱼群面貌高度一致,这为华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特列奇早期的浅海红层之间的对比提供了直接证据,表明如今相隔四千公里的两个板块在当时可能属于同一片海域。对无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华南和塔里木盆地在志留纪早期属于同一动物地理区系。
文章来源:《海洋科学进展》 网址: http://www.hykxjzzz.cn/zonghexinwen/2022/0729/736.html
海洋科学进展投稿 | 海洋科学进展编辑部| 海洋科学进展版面费 | 海洋科学进展论文发表 | 海洋科学进展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海洋科学进展》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